工作动态
您的位置: 工作动态
【壮丽七十年 奋进“双一流”】
时间:2019-05-27 作者:汪淑萍 来源: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编者按】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也是复旦贯彻学校第十五次党代会精神的开局之年、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攻坚之年。

为更深入地贯彻全国教育大会和上海教育大会精神,落实好学校第十五次党代会决策部署,学校主页从今天开始陆续推出“壮丽七十年,奋进‘双一流’”系列报道,展示各院系、各学科、各科研机构传承优良传统,在新时代攻坚克难、改革创新、奋进担当、狠抓落实的有为之举和簇新风貌,以优异成绩献礼新中国70周年华诞。

  

深入挖掘政治学科思政育人功能

打造以“卓越为公”为精神内核的育人共同体

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党委书记刘季平 执行院长苏长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校党委书记焦扬所作的复旦大学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强调,立德树人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复旦的重大责任和使命。我们必须抓住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把立德树人的要求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个环节。

国务学院一直秉持“为国育才,德育为先”的理念,恪守立德树人的育人宗旨。从原国际政治系到如今的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历届领导班子始终坚持党对教书育人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发挥全体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坚持学科专业发展与教书育人同向同行,坚持高标准、高质量育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学院着力提高以“五维育德”为主要内容的育人工作亲和力和针对性,将各项工作的重心和目标都落在提升育人成效上。打造以“卓越为公”为精神内核,强调学术为魂、育人为本,以一流学科培养一流人才为目标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共同体。近年来,通过总结、梳理、提炼,形成了学院育人特色,取得了丰硕成果,陈志敏教授领衔的“卓越为公:政治学一流专业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荣获2018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陈周旺教授领衔的“卓越为公:政治学高峰学科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荣获2017年上海市教学成果特等奖;敬乂嘉教授领衔的“推进一带一路政策沟通的探索:中国与比较公共管理全英文课程体系建设”荣获2017年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

一、强化学院育人工作领导机制,充分发挥党委在育人工作中的价值引领与政治保障作用。

由学院党政主要负责人领衔的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教材建设工作小组,与原有的教学指导委员会一道,合力推进育人的各项工作。审议制定《复旦大学“课程思政”示范专业建设方案》;研究教材建设规划,推动一流政治学本土教材建设及其进课堂,更新修订学院传统优秀教材,调整不适应教学要求的教材,编写反映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新教材;推动以教学团队为基础建立教研室,开展集体备课、集体研讨;完成新一轮培养方案修订;强化专业课听课制度,学院领导带头和教师参与同时推进,落实专业课相互听课、相互提建议的工作制度和方法;编写《国务学院本科生手册》《国务学院研究生手册》等,为落实“三全育人”提供制度保障。

二、深入挖掘育人要素,灵活运用育人载体,构建以“五维育德”为主体内容的育人体系,着力提升育人工作针对性和有效性。

创办“国箴务实”党建理论学习平台,抓住重大节点和契机,实施各类主题教育。开展“国箴务实”学生党建课题研究,以学生党支部为纽带,以党的理论研究为选题,组织学生开展研究;编写学院口述史,以退休老教师筚路蓝缕、开拓创新的精神激励学生,传承和发扬学院院风,扎实推进以德育德;秉承“学术立院”传统,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政治学专业被学校定为三个示范性专业之一,10门课程列为“课程思政”示范课,其中刘建军老师主讲的《政治与社会》、郑长忠老师主讲的《中国政治社会分析》承担校“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工作,苏长和老师代表社会科学学科给全校教师进行了课程思政示范性教学;学院重视院风学风建设,将价值引领、知识传授与能力提升有机结合,推进以智育德;重视开展群众性体育运动,鼓励和支持学生篮球队、教师羽毛球队、师生合唱团等兴趣团体的建设,挖掘以体育德、以美育德的丰富内涵;着力打通第一、第二课堂,建设新疆克州、安徽铜陵等学生实习实践基地,让专业课堂成为国家和全球治理的实验场,将专业教育延伸到社会实践的第二课堂,引导学生知行合一、建功立业,促进以劳育德。

三、夯实七大基础工作,强化“制度设计、理论基础、政策体系、人员配备、学科配备、硬件设施及经费支持”等保障性建设。

制度设计方面,完善学院党委会、党政联席会、学生党总支、教学指导委员会、教研室的联动制度,制定“春风化雨”全员导师制、“薪火计划”本科生参与教师课题研究奖励制度、国务学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实施办法、国务学院学生辅导员工作条例等一系列制度。理论方面,依托学院“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教材建设工作小组、学生反馈评估组,全力推进中国特色政治学教学教材体系建设,推动学生自主创新,打造“国箴务实”思政教育品牌,积极参与“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政策体系方面,提升和完善教育教学和教材建设在专业技术职务评审中的权重,规范教材的编写和选用制度,突出教材的政治标准,加强教材审查,凡有“马工程”教材的,一律以“马工程”教材为主要教材。人员配备方面,学院班子、专业教师、学生工作团队、行政团队等合力参与育人工作,各项工作思路扭住育人这个“牛鼻子”。学科配备方面,以学院、研究院坚强的学科实力为依托,扎实推进本硕博教学工作。硬件设施方面,自筹资金建设公共决策实验室和智慧治理实验室,延长资料室开放时间。经费支持方面,上海市高原高峰学科建设资助部分第二课堂品牌项目已经争取到政府部门的经费支持和社会组织的长期赞助。

四、发挥政治学学科优势,打造以“卓越为公”为价值内核的政治学育人共同体的工作体会。

抓住党的领导这个核心。强化学院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机制,积极创新学院思想政治工作实施体系,完善育人机制。学院党委将育人作为重要的工作,课程思政领导小组、教材建设工作小组,均按照党政主要负责人双组长的模式组建;在党支部书记发挥作用机制中,培养方案制定、教材审核等工作,需经系主任党支部书记联席会议讨论审核;联动辅导员队伍与导师队伍,持续推动全院整体性育人格局的完善。


抓住为国育人这个方向。强化政治学本位意识,开发政治学思政功能,设计全过程培养体系。围绕又红又专的育人目标,优化政治学学科的专业培养方案,核心课程形成“理论+方法+中国研究”的“三合一”结构。注重基础理论与中国经验、中国现实的有机结合,对骨干课程大纲逐一修订,融入课程思政的元素;立足发展中国经验的理论要求,建设本土教材体系,以课程为纽带,以教材为核心,以集体讨论为载体,充实教研室活动,推动“三集三提”落地。主动对接国家人才培养需求,积极筹措社会资金支持,创设“荣昶学者”项目,打通学生专业学习、国际组织实习、任职的全链条,开展以培养中国籍国际公务员为核心的成体系的全球治理人才培养工作。

抓住教材建设这个龙头。教材建设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抓手,也是完善育人体系的龙头。长期以来,国务学院传好“接力棒”,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政治学学科系列教材,在国内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先后编写出版的教材达103种,部分教材不断修订改版,比如《政治学概要》一书,通过不断完善,先后出版了《新政治学概要》《政治学概论》等,总印数近50万册,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此基础上,学院不断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对教材进行整理、优化,立足发展中国经验的理论要求,建设本土教材体系,已形成了一个较为成熟、以我为主、全面理解和分析政治世界的政治学专业教材系列。在上海市高峰学科建设二期规划中,学院将教材建设作为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组建教研室、推动建立教材编写团队、投入资金鼓励召开全国性研讨会、开展教研室内部讨论等形式,加快成体系的教材建设。学院在职称评定、年终考核中将编写教材等同于专著来计算成果,不断提升教师参与教材编写的积极性。

抓住师资队伍这个关键。搭建政治学师生互动平台,构建立体化、网络化全员育人机制。加强顶层设计,学院党委就师德师风制定制度,实施职称晋升、年终考评“一票否决”。确立互动式听课机制。全体教师全员落实学术指导责任,并将指导成效计入考核系统。综合性配置资源,支持学生参加项目调研、学术竞赛、出国访学等。全院上下形成“三全育人”的理念共识


抓住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打通这个方法。贯彻政治学体用结合精神,打造全方位育人格局。以“一带一路”与“全球治理”实践项目为抓手,持续推进第一、第二课堂的融会贯通。使课堂成为国家和全球治理的参谋部、练兵场,发挥资政服务育人功能。发展公益创新创业教育,打通课堂学习、课外创新、公益创业全流程。构建立体化、全方位的社会实践育人体系,构建第一、二课堂联动互动的教育格局。传承“学术立院”的优良传统,推动“国箴务实”品牌创新。打造青年外交全球品牌,以YICGGYICMG等品牌项目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和全球治理人才需求。

(封面制图:陈文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