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是当前最重大的全球性问题之一,给人类社会生活带来了深入而广泛的影响。
日前,大气与海洋科学系的师生共同开展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时代气候变化科普主题实践,取得较好反响,并获评学校“2020年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校级优秀项目”。
在课题的筹备阶段,团队针对复旦师生对气候变化的认知、态度和行动意愿展开系统排摸,并在调研反馈的基础上制定了内容更加丰富、步骤更加严密的实践计划。大气与海洋科学系2019级硕士生孙宇婷是此次主题实践活动的发起人之一,她谈到,“该项目通过调研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知、态度和行动意愿,旨在建立面向不同性别、年龄、教育背景的公众气候变化教育方案。”
为了使此次调研更具针对性、持续性、有效性,小组成员结合年度气候变化主题重要节点,充分依托线上线下平台,以科普文章撰写、科普短视频制作、科普文创设计等形式,探索气候变化科普模式与分类教育方案,反响强烈。据悉,期间共撰写科普文章12篇,25000余字,通过“复旦蔚蓝青年”、“和风沐雨光华复旦”等公众号上推送并结集成册。制作发布短视频16条,抖音播放量5000多次,微博阅读量17000余次。
通过此次主题实践,小组成员更深刻地了解到气候变化的严峻性,也体会到作为大气人所肩负的责任感、使命感。
2019级博士研究生宋晓萌表示,这次问卷调研加科普尝试的实践模式,让她对专业知识有了更深刻广泛的认知,学以致用,知行并进。“我和各位学长学姐一起进行了科普和问卷调查工作,利用所学将气候变化的相关知识和理念传递给更多人,是一件非常有成就感的事情,也加深了我对本专业的热爱”2017级本科生高杨嘉懿谈到。
此次主题实践是大气与海洋科学系2019级研究生党支部与院系教职工党支部合作完成,师生携手,共同致力气候变化科普宣传教育。武炳义、王蕾等老师对问卷设计给予指导,袁嘉灿、游庆龙、陈长霖、周震强、黄子寒等老师对科普文章给予了修改和指正。游庆龙老师还在“3.23世界气象日”受邀走进B站小研直播间,为全校研究生带来“疫情之下:气候与水问题解读”的主题讲座。
袁嘉灿老师应复旦大学通识教育中心邀请,在《澎湃新闻》“复旦通识”专栏撰稿《全球变暖会让桑田变沧海吗?》,向公众倡导节能减排,低碳生活。
应对气候变化,离不开公众参与;而公众参与离不开气候变化教育。实践项目指导老师之一、教职工党支部书记赵卢伟表示,气候变化教育不仅育人,还能育德,将在总结调研成果的基础上,与兄弟院系、学科的老师一起,共同推进气候变化教育课程思政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