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放桐:为人 为学 为师

来源:《复旦》第1076期作者:

  刘放桐 哲学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哲学史、现代西方哲 学、现代西方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比较研究。1981年开始担任研究 生生导师。已毕业研究生硕士近20 人、博士50余人。在读博士生6人。

  治学理念:谨言治学,力争创新;确定了的目标一定要达到。

  育人理念:充分认识和尊重学 生的个性,正确引导,发挥其最大能动性。

  他坚守在每一天的读书、写作与教学中,坚守在学者与教师的本分中:为人、为学、为师

  1961 年初,刘放桐老师到复旦哲学系任教,至今仍笔耕不辍、诲人不倦。哲学学院的学生们,对刘放桐老师都有油然而生的敬仰与感动。这种感情不仅是对一位大专家大教授的景仰,更是对一位好老师的崇敬。因为他用了一个花甲,身体力行,诠释了怎样做 “研究生的好导师” 。

  注重教学 不断探索

  刘老师坚持把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运用于教学,注重启发式教学与多媒体互动教学,寓教于乐。如结合《哲学家时代》等影像资料,使学生们在聆听哈贝马斯、德里达等当代哲学大家的演讲的过程中感受哲学思考的深 度。建立教学与课程讨论组、课外读书小组, “30 后”和“80 后“、“90 后”之间不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他的研究成果从未停留在小小的书斋之内,而是融入了教学实践。他探索新的哲学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式教学与多媒体互动教学,寓教于乐,《现代西方哲学》这门课就是最好的尝试。为了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刘老师牵头成立了一支教学梯队,由教授、博导为主讲,副教授、讲师承担专门辅导工作,主要在讲解重点难点上下功夫,通过课外作业与书籍推荐的方式鼓励同学们全面了解现代 西方哲学的脉络。哲学学院的学 生们非常欢迎刘老师的教学方法:他从不填鸭式地灌输知识,注重启发学生思考与传授方法,引导学生们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而贯穿整个学期的课堂讨论则促使同学们在“啃”原著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形成自己的思考成果。

  身正为范 润物无声

  刘放桐老师注重发掘和尊重学生的个性,不仅教书,同时育人,注重传道,更重育德。从教六十年来,刘老师的不少学生也已两鬓添霜,然而刘老 师扎实稳健的学风从未改变,这也成了所有刘门学子的财富。刘老师说“个人兴趣和独立思考是进入学术研究的两个基本前提,但是在一些细节问题的处理上可征询老师的意见。”因此,他的学生都会感到置身于极其自由的学术空间,从来不担心导师将想法与立场强加给自己,从来都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思考来确定研究方向,充满了实现自身的无限可能。

  勤勉奋进 学贯中西

  刘老师是我国现代西方哲学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改革开放后更是引领了国内的现代西 方哲学研究和美国实用主义研究。他本着求真务实的学术精神,澄清了实用主义研究中的诸多误区。“我就是探索如何从重新评价 实用主义开始,扩大到探索重新评价现代西方哲学,再把对现代西方哲学的重新研究与对马克思 主义哲学的重新研究结合和沟通起来”。这一努力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奠基性的研究基础。 多年来,刘老师一直致力于打破学科壁垒,展开现代西方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话,恢复马克思思想本来的活力,为此奉献出永不停歇的勤勉。他的学生肖根牛说“好像老师除了吃饭和散步,其余时间都在从事学术研究”,每次去老师家,都会看到老师在书房中 左铅右椠、手不停毫,桌上的书稿堆积如山,几台电脑同时工作。即使生病住院,也坚持在病房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