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住院部药房,除了忙碌的药师,还可以看到药学院学生们的身影——《临床药学技能与实践》课程随堂测验正在进行,学生们分组就药品调剂专题展开热烈讨论。
中山医院主管药师吴轶在旁微笑驻足,不时提醒大家要有质疑精神和临床思维。作为《临床药学技能与实践》课程教学团队成员之一,她除了在课堂上为学生讲解临床药学基础理论知识,还带领大家走进自己平日工作的住院药房进行实地观摩、实战演练,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处方审核、药品调配和处方点评等药学服务技能和能力。
从复旦校园到附属医院,从课堂学习到社会服务,药学院一线教师与医院一线药师联手,将课堂理论教学与药房实操训练紧密结合,正是临床药学创新型教学团队倾力打造的新型教学模式。
这支团队创建于2007年,以中青年教师为主,近年来在临床药学学科建设、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实践服务方面做出突出贡献,取得了具有引领、示范和推广价值的成果,获评复旦大学2022年度“钟扬式”教学团队称号。
临床药学教学团队合影
架起从理论到实践的桥梁
创新、融合、发展——提到所带领的临床药学教学团队,团队带头人马国首先想到这三个词。
这是一支学科交叉特点突出、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注重创新的教学团队,由复旦大学药学院的6位老师和复旦附属医院的4位临床药师组成。近5年来,团队将临床药学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与实践服务有机结合,成功推动大量教改项目、科研项目、实践项目落地。教学方面,主持教育部、中华医学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上海市教委等教改课题20项,编写教材38部(主编17部),荣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上海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教学示范团队、上海市本科重点课程、“一健康基金”优秀教师奖、上海医学院优秀教师奖等多项奖励。此外,还接力为师生和社区居民开展合理用药公益科普讲座,积极引导学生深入社区宣讲医药健康知识……
团队获奖证书
“对于我们这个年轻团队来说,能够在短短几年主持这么多项目,编写这么多教材,离不开各位老师的辛苦付出、团结协作。”马国感慨道。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理论素养的提高离不开实践经验的积累。团队开设的《临床药学技能与实践》获评上海市本科重点课程,在课程设计时充分考虑到了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的互动关系,在夯实学生临床药学专业知识的同时充分锻炼学生实践技能。
《临床药学技能与实践》课堂小测
“药学,特别是临床药学,一定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下临床、去实践。”提及临床药学课程学习,马国认真地说,“每位药师都肩负着促进公众安全用药、科学用药,为公众生命健康保驾护航的神圣责任。我们不希望学生上课只是为了得到分数,毕业了就把知识都还给老师。当走上工作岗位,成为一名药师,他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不可儿戏。”
体验式、探究式教学理念,贯穿于临床药学课程教学当中,旨在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临床、走近患者、走向社会。例如在《临床药学技能与实践》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除了参加模拟实训,还会在药师带领下前往医院药房、临床科室实地参观见习,真切体验医院药学部门的日常运作和药学服务实践,做到学以致用、触类旁通,提高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人性维度、沟通交流和团结协作能力,逐步具备未来职业发展所需的技能、能力、态度、素质和价值观。
吴轶在《临床药学技能与实践》的课堂上
在“药学门诊服务技能与实践”章节教学中,学生要参与模拟标准化病人或现实病人问诊环节,面对面接受病人咨询,解决病人遇到的用药问题,给予病人用药指导和用药教育。授课过程中,中山医院药剂科副主任药师叶晓芬曾专门邀请一位在呼吸科就诊的哮喘病人,请学生们当面问诊。该病人常年使用喷雾剂给药,叶晓芬先让大家观察患者给药方式是否正确,再让学生指出其用药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总结正确的操作方法。如此,学生不但能灵活运用知识,还能掌握医患沟通技巧。
患者用药指导与教育模拟实训
创新不仅体现在课堂上,还体现在课堂外。近几年,马国、相小强、汤静等老师指导本科生开展“望道项目”“曦源项目”“卿枫学者项目”等20多个科创项目和“光华知行”等20多个社会实践项目,大大提高了学生创新思维、科研能力、科研素养和社会实践能力。“我们特别希望多带本科生做科研,因为早点参与科研,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科研兴趣,锻炼他们的科研思维。”马国说出了各位老师的心声。
大二开始便参与科创研究的临床药学专业本科生董心仪表示,在老师的指导下,较好地平衡了理论学习与技能实践,特别是临床实践工作,让她懂得“纸上得来终觉浅”。在开展“望道项目”等科创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在老师精心指导下,她将先前所学知识和科研训练紧密结合,开展实验研究,从中获得了新的研究思路。近期她已完成了基于核受体和代谢酶调控的黄芪降糖机制研究项目。
课程设计以学生和患者为中心
临床药学教学团队工作的核心是什么?一为学生,二为患者。谈及团队主要目标,马国总结为:“脚踏实地,帮助学生夯实基础知识掌握为患者服务的技能与能力;仰望星空,对学生未来长远发展当好指路人。”
创新理念在临床药学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过程中无处不在。团队根据临床国家、社会和临床需求,制定临床药学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以学习成效和职业胜任力为导向”的临床药学人才培养理念。根据国际药学教育发展趋势和我国临床药学教育实际,团队首创了高层次、本研一体化临床药学人才创新培养模式(4+2本硕连读、4+4本博连读、8年一贯制Pharm D)。
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课程教学,临床药学团队尝试“破局”,选择以“学”为中心开展课程创新设计(LICD)。一方面,团队注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一切为了学生;其次,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提升学生学习成效和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为抓手,为了学生的一切。
“复旦的学生都很优秀,但如果我们能够把看上去不太优秀的学生培养成才,那才是真正的好老师。”在马国看来,复旦高质量的生源为培养高水平、高素质临床药学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高质量的教学更像是锦上添花,有助于培养一流人才。
附属妇产科医院药剂科主任汤静主任药师在谈及加入团队后的收获时,给出一个词——教学相长——老师为学生提供舞台,学生发挥聪明才智让创意“起舞”,师生碰撞出创新思维的火花。当青年人的新想法成功转化成治疗方案,汤静最感欣慰。药学院副院长张雪梅教授则说,正是出于对学生能力的欣赏和对他们未来发展的期盼,学院会鼓励学生去医院轮转实习,也支持学生进一步在药学领域深造。
临床药学专业的主要培养目标,是让学生为患者提供专业、有温度的药学服务,指导患者合理用药、精准用药。进入临床实践阶段,团队老师会指导学生学会协助医生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指导护士正确执行医嘱,提高药物治疗的质量和水平。
处方自动筛查系统(PASS)现场教学
以简单的临床输液为例,马国反复提醒同学们,作为一名临床药师,要注意仔细审方,如果输注青霉素类抗生素,通常情况下应选择生理盐水作为溶媒,而不要选择葡萄糖溶液。因为后者属于酸性溶液,青霉素等加入其中,容易降解失效。而且在给患者开具处方,制订给药方案时要习惯性询问患者是否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如果患者患有糖尿病,则口服给药时尽量不要选择含糖剂型(如糖浆剂、含糖颗粒剂等),输液时尽量不要用葡萄糖溶液作溶媒,否则会引起严重后果。
智能化调剂系统现场教学
他认为,药师心里必须装着患者,必须注意用药的细枝末节,要真心实意站在患者角度去思考,为患者提供负责任的药学服务。
在团队看来,一名合格的药师不仅要服务院内患者,还要服务院外的普通公众。老师们鼓励学生牢记“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上医院训,全心全意为人群服务,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如参加志愿服务,开展合理用药公益讲座,给广大市民提供合理用药指导和用药教育。近年来,团队师生积极开展免费药学门诊、居家药学服务、合理用药科普讲座、抗击新冠疫情志愿者服务等社会服务项目30多项,并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数百次,充分运用所学专业知识服务广大人民群众。
主任药师李智平、汤静、邱晓燕,副主任药师叶晓芬分别作为儿科、妇产科、肾内科、呼吸科临床药学专家,多年来多次为患者提供免费药学门诊,开展合理用药咨询、教育和指导,为公众开展科普讲座,受到患者和公众欢迎,多次被评为全国、上海市、复旦大学及所在医院的优秀药师、先进工作者等。
培养医者仁心的情怀
被问及从事临床药学教育、科研与服务的动力时,多位教师都提到“情怀”二字。
“据WHO报道,三分之一的患者是因为不合理用药导致死亡。这就是说,三分之一的患者不是病死的,而是药死的。临床药学师生的责任就是以患者为中心,为其提供专业的药学服务,促进合理用药,为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马国坦言。而在指导学生进行药品调配服务时,吴轶也教导学生:“药师责任重大,既要弄明白药物特性,做到合理用药,也要搞清楚患者需求,尽量满足患者个性化需求。”
药学门诊服务
疾病往往与生活方式有关。如果对疾病进行前期干预,先要改变公众认知。团队教师唐至佳从2020年10月起,在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开设免费的糖尿病药学门诊,为糖尿病患者提供用药咨询服务。此外,她还主动上门为闵行区、松江区居民提供免费的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居家药学服务,惠及社区居民。
“社会需要的,就是我们要做的。”这是临床药学教学团队的共同心声。
这种情怀,同样是团队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团队课程设计跳出传统模式,积极把“国家意识、人文情怀、科学精神、专业素养、国际视野”复旦人才培养目标和“正谊明道,为人群服务”上医精神、科学严谨的思维方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等思政元素充分融入《药学服务与健康》、《临床药物治疗学》、《药物研发中的科学与人文》、《医药伦理学》课程教学中,贯穿教学全程。
牢记“立德树人”使命,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怀抱医者仁心、服务人群、奉献社会的初心,临床药学团队将继续开展临床药学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改革、创新和实践,培养一批批守护人民生命健康、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复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