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走在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前沿,彻夜科研。他们作育培养一流人才,以耐心、信心和决心,以教育经验、人格魅力影响着下一代复旦科研人才。他们创建营造交叉融合、互相支撑的团队合作氛围。
围绕国家战略部署、国际前沿领域展开科研,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微纳电子青年创新团队成为国内微纳电子领域的中坚力量。
办公室里打地铺,一心一意为科研
“3月,我们的新型光伏材料论文收到期刊的肯定答复,编辑告诉我们,只要再补充一些实验室数据,成果就能顺利发表了。”微纳电子青年创新团队的博士生王浩亮回忆。然而,疫情打乱原本的节奏,王浩亮被封闭在宿舍中。去年5月,他与课题组其他几位同学搬出宿舍,住进办公室,白天打磨论文、采集实验数据,晚上打地铺休息,洗澡蹭洗手间热水。
在团队带头人、信息科学和工程学院副院长詹义强的指导下,王浩亮等同学利用钙钛矿制备出了比市面上常用硅片更为高效、便宜的光伏材料。通过采取有机无机杂化、共价交联等策略,提升钙钛矿微晶薄膜的稳定性,每一千小时的材料效率衰减低至1.4%。该材料还具有柔性,可弯折,能大面积工业生产。
“在近两年半的时间里,以‘发展更低成本、更高效率的新型薄膜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为研究目标,以碳达峰、碳中和的大背景为抓手,以钙钛矿半导体物性研究为基础,我们解决了一系列与全球减排和气候变化相关的国际性难题。”詹义强介绍。
去年9月,以王浩亮为第一作者的最新论文《准二维钙钛矿材料底部相调控实现高性能太阳能电池》发表在ACS energy letter(《美国化学学会能源快报》)。回顾过去五年,詹义强课题组已在Science(《科学》)、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光:科学与应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先进功能材料》)等权威期刊上发表40余篇相关领域的SCI论文。
从左至右:熊诗圣、刘骁、邹卓
团队成员是站在集成电路领域前沿、面向国家和社会重大需求的一流人才。熊诗圣研究员立足高分辨率新型光刻材料与工艺,开发面向集成电路制造先进工艺节点的各种图形化技术,相关成果达到国际领先的水平,承接张江实验室的重大攻关项目。刘骁教授、邹卓教授分别承担“脑机接口关键技术与核心器件”和“人机物三元协同与群智涌现”两个市级重大专项的子课题,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贡献力量。此外,《上海市食品安全条例》成功落地的背后,也有微纳电子青年创新团队成员的汗水。
针对上海“大生产、大市场、大流通、大消费”的市情,团队成员邹卓参与建设一个基于分布式物联网技术的产品追溯管理平台。他解释说,“通过汇集上海市重要产品流通全程的追溯信息,与现有平台追溯数据无缝对接,这个平台能向政府部门及公众提供追溯信息一站式服务,强化追溯应急管理,为上海市的食品流通和安全提供有力支撑。”在平台项目实施期间,培养120位专业技术人才,开展254次对外开放服务,包括为学校对口帮扶的云南省大理永平县提供重要农产品溯源服务。
对待学生有耐心、信心和决心
“每次觉得课题过程中有‘坎’过不去,我们就会去找秦老师聊。一看到秦老师的温柔笑脸,顿时感到压力消了一半。”“我曾因画错电路板而给课题组带来经济损失,却没想到秦老师一句责怪的话都没有说,反而不断安慰我。”……
学生们口中的秦老师就是团队成员秦亚杰副教授。在他的不断鼓励和耐心指导下,大三学生何睿和顾丹青从不知如何阅读文献的“科研小白”快速成长。他们的《基于柔性光学贴片和智能算法的颈动脉血管分析可行性研究课题》于上学期立项,获得“曦源项目”的资助。博士研究生李建正获得在IEEE医学与生物工程学会年度国际会议上作报告的机会,他的“人体三参贴片系统”课题进入流片阶段。
除了对学生更耐心,团队注重在学生的科研起步阶段进行正确引导,建立科研信心。
“要把期望具体化,让学生明白自己的成才路径,知道老师们对他们有信心,他们才能更快设定清晰的科研目标。”团队中的研究员万景曾在国际顶尖集成电路制造公司担任过高级工程师,他借鉴大型企业入职培训模式,在每一学年正式开始前给学生们上“第一堂课”。在这堂课上,万景不谈专业细节,而是为学生梳理在未来三到五年内的科研思路,建立全套的科研“心智”框架。
为让学生更快进入科研工作状态,团队成员们坚持在科研第一线带学生做实验,起到榜样示范作用。
“通过在实验室里与学生做实时交流,一遍遍地跟他们磨数据,学生的进步更快。一些基础科研的项目从播种到结果的周期很长,学生难免觉得枯燥,我相信在与老师并肩战斗的过程中,他们会有成果的决心,也更能沉下心,为未来应用奠定厚积薄发的基础”,丛春晓教授说。
咖啡下肚,新的合作契机出现了
“常常是一两杯咖啡下肚后,新的合作契机就出现了”,詹义强笑着说。由于成员为70后、80后青年教师,年龄相差不超过7岁,共同话题多,又有喝咖啡的习惯,团队养成了在休息区相遇必谈项目的习惯。基于各自特长,大家建立起融洽的合作互助关系,无论谁在“C位”,其他成员都以科研突破为最终目标来协助他。
团队坚持“既向上触摸未有人到达的地方,又脚踏实地、让成果尽快服务国家和人民所需”的科研目标。不过,要成为顶天立地的团队,光靠团队内部的力量还是不够。“我们团队所属的信息技术与工程学院设有四个一级学科,学科跨度大,对日常学术交流形成挑战。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正为学科交叉合作提供了机会。”团队带头人詹义强说。
除了团队内部“小交叉”,突破各自的学术边界,成员们更勇于与学校其它优势学科做好“大融合”,促进高水平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团队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附属华山医院、附属儿科医院紧密合作,未来五年,借势全国一流医疗资源,团队将进一步推动医工合作,推出一系列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智能化医疗电子设备。
与其他专家学者的交流合作,激发团队成员的科研积极性,成员们也希望将这种良好的氛围传递给学生们,达成教学相长的目的。微纳电子青年创新团队不仅包括青年教师,也包括所有博士后和学生。“我们一直在努力促进学生间和师生间对话沟通,建设积极的团队文化,让学生感到自己的研究有意义。要让我们培养的下一代科研人打心底里喜欢科研,在科研的道路上走下去。”
为建设底蕴更深厚的团队文化,除了日常鼓励学生交流,团队还鼓励学生申报“相辉学术文化节优秀研究生团体”、“优秀五四青年团体”等奖项,通过活动,增强学生凝聚力,让学生发自内心热爱科研,理解科研事业对国家和民族的意义。
“大家在钟扬身上感悟最深刻的是他对祖国大地的热爱。他坚持援藏,带回珍贵的植物种子开展研究,他一切科研的出发点是服务国家需求。微纳电子青年创新团队也将学习钟扬老师,把为国家和人民服务作为工作准则。”詹义强说,获得这项荣誉是对团队的一种肯定,更是一种鞭策。“我们会凝成一股绳,合力开展科研,让科研成果开出更美的花,让人民群众享受更甜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