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悠长的音乐,大屏幕上的纪念视频呈现出张世禄先生的生平事迹、学术成就,一幅幅照片里先生的音容笑貌,令观者怀想……
11月29日上午,复旦大学举行“致敬大师”系列活动——纪念张世禄先生诞辰120周年座谈会。本次活动由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下文简称:中文系)主办,校党委教师工作部指导。
致敬“大先生”,从精神财富中汲取力量
“先生在学术上的精深造诣和杰出成就,不仅是复旦大学中文学科的骄傲,也是复旦大学的光荣,永远值得我们尊敬和怀念。”校党委常委、副校长陈志敏在座谈会致辞中表示,张世禄先生作为杰出的语言学家,将毕生精力奉献给了语言学事业;作为著名的教育家,为教育事业倾注大量心血;作为优秀的党外知识分子代表,为学校多党合作事业作出了贡献。张世禄先生一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是当之无愧的“大先生”。
陈志敏表示,举行纪念张世禄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活动,不仅是以实际行动向张世禄先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精神致敬,更是学校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重要讲话的具体举措,也是推进师德教育的重要抓手。要以举办本次纪念活动为契机,进一步传承和发扬张世禄先生等老一辈大师的宝贵精神财富,切实担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重任,在推进复旦大学加快迈向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前列和“第一个复旦”建设中再立新功,传承就是我们对老一辈复旦人最好的纪念。
东方出版中心总编辑郑纳新表示,自近代以来中国的现代转型中,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和意识形态都发生了重大变革,其中语言的变革是最为基础性的变革。现代汉语的建立和汉语学科的建立与发展,是中华文明史上千年未有的大事,张世禄先生在其中作出了重要贡献。东方出版中心有幸出版《张世禄全集》和《张世禄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文集》,是学习,是对以张世禄先生为代表的现代中国语言学家的致敬,更是弘扬和传承。东方出版中心以“出版好书,服务社会”为宗旨,“十四五”期间将陆续出版中华文明研究著作300余种,复旦中文、历史学科著作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双方将继续一起并肩前行。
家属、学生追忆张世禄先生
“父亲的一生,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学问,无论时代怎么变迁,无论环境怎么改变,都没能阻止他在研究与教学道路上的脚步。”张世禄先生家属代表张小亭女士说,父亲张世禄对学术事业孜孜不倦、推陈出新的精神,成为她毕生的精神财富。语言学是父亲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
华东政法大学潘庆云教授作为张世禄先生学生代表,同时代表复旦中文系1963级本科“FuDan0163”微信群的同学,以《悠悠六十载,老师的典范,指引我们永远前进》为题发言。他说,张世禄先生的敬业精神、深入浅出的教学方法和亲切温馨的教态等方方面面,给1963级全体复旦中文系学子留下了终生难忘的深刻印象。63级全体通过不懈努力,成为杰出人才和有用人才,其中不少同学把语言学、国际汉语教学、少数民族语言研究、语文教学等作为一生的追求。我们一致认为,这些都跟张先生给我们打下的基础、给予的帮助和精神感召密不可分。以老师为榜样,潘庆云综合运用了语言学与法学知识、司法实践,开创了法律语言学和法律文牍学两个领域的探讨和研究。“先生赋予我学术生命,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我永远感恩先生对我的教诲、帮助和指引。”
张世禄先生弟子代表、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杨剑桥在发言中,回顾了恩师张世禄在语言学研究上引进西方理论和方法,推动中国语言学科学化、现代化所作的贡献。张世禄先生毕生严谨治学,勤奋刻苦,其自觉作风和奋斗精神令人钦佩。纵观张世禄先生一生的研究和著述,无论音韵学,还是文字学、语法学等方面,都始终站在中国语言学研究的前列,引领着汉语研究的新潮流。正是在张世禄先生和其他老先生的努力带领下,复旦中文系的语言研究才能成为学术界的佼佼者。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张先生引进创新的自觉精神和理念,积极主动地融入世界发展的潮流,打造世界一流大学、中国语言研究的学术高地。
纪念文集发布
座谈会上发布了由复旦大学中文系主编、东方出版中心出版的《张世禄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文集》(下文简称:《纪念文集》)。陈志敏、郑纳新为纪念文集发布揭幕,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教师工作部部长陈玉刚向中文系师生代表赠书。
复旦大学中文系申小龙教授介绍《纪念文集》编撰情况。2020年底,申小龙在张先生子女,上海东方出版中心编辑及自己博士研究生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主编出版了11卷、 400多万字的《张世禄全集》(下文简称:《全集》)。《全集》出版后,大家就开始准备《纪念文集》。整个编集过程反映了复旦中文系对张世禄先生学术传统的高度重视。受疫情影响,《纪念文集》的编集持续一年多。张世禄先生之子张小隽先生,不顾耄耋之年,多次来到申小龙家商量工作。张先生的其他子女、学生也积极配合,搜集整理材料。复旦大学中文系严修教授受邀为《纪念文集》撰写长篇序言,耗时数月。申小龙坚信,纪念张世禄先生诞辰120周年活动将成为中文系继承发扬老一辈学者优秀传统的新起点。
追思缅怀大师,发扬宝贵传统
“就为了一个普普通通的学生,一位年过六旬的顶尖权威,专门撰写讲稿,长期持续不断地为他讲课。这样的事情,有谁听说过吗?”
青岛大学中文系教授、张世禄先生“大弟子”李行杰以《只有我一个人听过的等韵学》为题发言。1962年秋,他和朱庆坪同学一起考取了张先生的研究生,跟先生学习汉语音韵学。从古音学讲到等韵学后,朱同学休学,只剩下李行杰一人听课,张先生依然每周按时讲课,一丝不苟。经过时代变迁,李行杰将张世禄先生上课讲义整理为《等韵学讲话》发表,在音韵学界产生了很大反响。如今,《等韵学讲话提纲》被收入《张世禄全集》,得以长久流传。
为纪念恩师张世禄先生120周年诞辰,严修题写《缅怀》一诗:“吾师世禄,当代鸿儒。汇通中西,士林翘楚。执鞭黉门,桃李莘莘。薪尽火传,德泽永存。”
复旦大学现代语言学研究院潘悟云教授在书面发言中说,1979年,他曾经报考过张世禄先生的研究生,所以张先生一直关心他,经常叫他到复旦第九宿舍先生家中,一起讨论问题。张世禄先生以浦江方言二等介音为切入点,与复旦结伴的同行们讨论、合作,取得上古汉语研究的重要突破。所以,我们纪念张世禄先生,也就是纪念汉语史的“复旦学派”。
复旦大学中文系系友、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柳士镇发来贺信,信中说:张世禄先生是举世闻名的语言学家,对学生也是竭尽关怀。1981年夏,张世禄先生已80岁高龄,亲赴南京主持柳士镇的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在南京再次聆听到先生的教诲,令他终身难以忘怀。“张先生的精湛学术与育人精神,永世长存。”
“张世禄先生为人和善,大家都喜欢向他请教问题。他讲课非常受欢迎,有口皆碑。”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许宝华回顾了与张世禄先生同在教研组工作期间的故事。他说,申小龙主编的《张世禄全集》全景展现了张世禄先生一生的杰出成果,其学术精神必将得到保存与弘扬。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吴中杰于1953年入学,张世禄先生为他们上《古代汉语》课,生动而有吸引力。张世禄先生对待学术认真,连一场讲学都认真对待。他著作很多,在语言学界辈分高。重视张世禄先生在语言学界的地位,亦是发扬复旦中文系的光荣传统。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允吉生动回顾了张世禄先生讲授的《古代汉语》《汉语史》《汉语诗律学》三门课程。他认为张世禄先生有大家风度,把课讲成了一门艺术,板书工整,具有高超驾驭的能力。例如《古代汉语》课里讲了很多作品,由浅入深,善于举例,把学生真正地吸引住。在张世禄之子张小隽以及学生们的帮助下,陈允吉考证了张世禄先生生平事迹,为《纪念文集》撰写了《张世禄先生诗传》。
在复旦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教授陈光磊心目中,张世禄是一位教书育人的典范,他听了张先生的全部课程,为精彩的板书折服。张世禄先生胸怀宽广,在学术上没有门户之见。他具有宝贵的学术创新精神,语言学研究“贯通中外、贯通古今”,始终走在学术的前沿,留下了精神遗产。
虽然不是复旦中文系毕业,复旦大学古籍保护研究院教授吴格始终关注复旦中文系的大师及宝贵传统。他回忆,上世纪 70年代末,张世禄先生曾为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所的学生上过《音韵学》的课,让他受益匪浅。他认为复旦中文系有辉煌的传统,有好的教师,希望能为弘扬宝贵传统尽一份绵薄之力。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忠敏回忆了协助张世禄先生编撰《浦江县志》方言卷的情景,那时他刚留校任教不久,协助张先生记录一位复旦浦江籍老师的读音,与张先生多次见面。他认为张先生主编和参编语言学教材多部,在全国很有影响力,对提升复旦语言学教学和研究水平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我们现在要发扬张先生的这一精神,重视语言学系列教材的修订、编写工作,重新提升复旦语言学在全国的影响力。
虽未见过张世禄先生,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董建交却从复旦前辈的回忆文章中,感受到张先生“温和而又严厉的长者形象”。作为张世禄先生的“再传弟子”,他希望能够继承和发扬先生求真务实的学术精神。张世禄主编的《古代汉语教程》2020年出版了第四版,董建交负责其中“文字”部分的修订,发挥了积极作用。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张豫峰认为张世禄先生在语言学研究中表现出治学前沿性,例如语法学中“句子不是由结构成分决定的”,直到今天才能体悟到其观点的前瞻性。
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朱刚作总结讲话,对莅临座谈会的各位领导、嘉宾及参与《纪念文集》编撰的师生,致以诚挚的感谢。朱刚表示,无论是“中文系十老”还是“中文系十四老”,都是从学术共同体角度,对中文系先辈优秀传统的建构与追溯,对大师的一种致敬。此前,中文系已举办多场致敬大师活动。随着《张世禄全集》的整理出版,我们更加全面认识张世禄的学术贡献与人格风范,未来也将继续传承发扬张世禄等前辈为复旦中文系留下的宝贵财富。
张世禄先生家属代表,学校相关部处和农工党复旦大学委员会负责人、中文系师生代表等出席座谈会,会议由中文系党委书记岳娟娟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