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您的位置: 工作动态
还记得遗愿捐赠毕生积蓄设立奖学金的她吗?最近,我们收到关于她的一封信……
时间:2023-04-21 作者:蓝海莲 来源:复旦大学校友会

 “我收到你们寄过来的《复旦人》总第39期,当翻到84页时,一个非常熟悉的名字出现在眼前。我不敢相信是她......”


近日,复旦大学校友会收到一封手写来信,写信人是学校图书馆的退休老师潘保根。他所说的“非常熟悉的名字”,正是杂志中《崔之骍新生奖学金,三位耄耋老人完成妹妹遗愿的感人故事……》一文的女主角。去年末,受妹妹崔之骍生前所托,三位年近九十的耄耋老人崔之骎、崔之骢、崔之骅向复旦大学捐赠妹妹的毕生积蓄150万元设立奖学金。这个饱含深情的故事感动了许多人,而作为当年招聘崔之骍入职复旦大学子弟学校的校长,潘保根讲述了更多有关她的珍贵回忆,为铭记,也为传承。


一篇报道,牵出40多年前的回忆


拆开这封信的牛皮纸信封,展平信纸,映入眼帘的是密密麻麻的黑色笔迹。字迹有力,但依稀有些颤抖,仿佛能从中感受到执笔人激动难抑的心情。


潘保根写给编辑部的信


在电话中,85岁高龄的潘保根告诉我们,自己与崔之骍相识已久,在《复旦人》杂志读到报道后,胸中情绪涌动,“有许多想说的话”,因此写了这封信。几天后,他还特地从家里翻找出一些旧照,亲自带到校友会向我们展示和回忆。


 “太意外,太突然,太不该了。”一开口,潘保根便难抑悲痛,泪水在眼眶中打转。


潘保根1964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后留校从事思想政治工作,曾任复旦大学子弟学校校长、复旦大学图书馆直属支部书记等职。正是在担任子弟学校校长期间,他认识了崔之骍,并选中了优秀的她来学校任教。


打开第39期《复旦人》杂志,老先生熟练地翻至第85页,那里刊登了崔之骍的照片。照片上的她沐浴阳光中,双手扶栏,正对镜头粲然而笑。“你看她的照片,多么靓丽,多么光鲜,一头乌发,露着盈盈笑脸。”这也正是潘保根记忆中的模样。


崔之骍生前留影


 “现在她走远了,我会把她深藏在心中,永远不会忘记她。”


在他的讲述中,一位善良、阳光的教师形象在我们面前缓缓浮现。



我带她去学校,她很喜欢”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复旦大学领导决定设立子弟学校,新校建于政修路150号,共有525间教室。1980年,学校正式开学,潘保根被任命为校长。


小学教师由原班人马组成,初高中部则在师资上面临较大压力。“学生不缺,就缺(初高中)老师。”潘保根老师告诉我们,当时的初高中教师主要来自复旦附中,或从大学部及其他学校调入,以及聘请退休教师,但仍满足不了需求。为充实教师队伍,学校决定到上海师范学院(今上海师范大学)挑选应届毕业生。潘保根老师赴该院后,挑选了七八名毕业生,其中就包括崔之骍。


崔之骍的学位证书


时隔四十余年,潘保根还记得崔之骍第一次来学校报到的场景。“由于她找不到校址,直接到家找我。”当时他住在第八宿舍二号楼四层的一间屋子。于是他从住处出发,带崔之骍到学校去。“我看到她很高兴,很喜欢。”两个人一边走一边交谈,直至走进教室,站上讲台。


在这里的三尺讲台上,崔之骍一站,就是一辈子。



崔之骍任教时的工作证


崔之骍在子弟学校教初中数学。由于师资紧张,她要同时担任多个班级的教师。但她不怕苦、不怕累,责任心强,很快就成了骨干教师。她与其他教师一起,共同努力,使子弟学校初中部的成绩始终位于杨浦区前列。


崔之骍生前所获荣誉证书


在子弟学校担任校长三年后,潘保根调至复旦大学图书馆工作。和崔之骍共事的时光里,他记得她从未请过假,始终坚守在讲台上;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还会利用放学后的时间义务辅导。在当年校外培训最热的时候,有的教师会在业余时间给学生有偿补课,而崔老师“从来没有这样,

为名不为利”。


在潘保根看来,崔之骍将教师职业视为自己的荣光,将一颗炽热的心全部倾注在培养学生上。“她为人低调,从不张扬,始终认认真真、兢兢业业。”送走一届届毕业生时,她会既不舍,又充满成就感与自豪感。而他也坚信,一届届学生都会“感谢她、思念她的”。


复旦子弟中学198430周年师生会活动合影(前排左四为崔之骍)


复旦子弟中学1984届师生会发给崔之骍的邀请函


他们平时在路上相遇,总会相互问好,亲切交谈。潘保根还记得与崔之骍最后一次见面的场景。20178月,崔之骍从在嘉兴的哥哥处回来,带了一包嘉兴粽子送到潘保根的宿舍里。当时的潘保根看不出她身体有什么异样,“还是面带笑容,一头乌黑的长发,衣服整洁得体”。他还说,有机会也要去看望崔之骍,但崔之骍嘱咐道:“你身体不好,不要过来。”


直到读到《复旦人》的相关文章,潘保根才得知崔之骍竟已离世,形容自己“心头一凉,像打了一个霹雳”,悲痛不已,又非常遗憾。“如果那时我知道她病了,即使走不动,爬也要爬过去看她、送她。”


奖学金将在今年新生季首度发放


在读了崔之骍托付三位哥哥帮她捐赠毕生积蓄设立奖学金的事迹后,潘保根对她又平添敬意,“感到她很高大”。“一个中学教师能把一生的积蓄150万元捐赠给复旦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多么难能可贵。”在他看来,这体现了崔老师的人生价值和爱的奉献。


而崔家三代人的复旦情也令他感慨。崔之骍的父亲崔思治是复旦大学1934届毕业生,曾怀抱救国理想在南京办学,后把学校捐给国家;崔家的第三代中,崔之骅老先生之子崔亦赪1988年毕业于复旦管理学院经济管理专业。三代人与复旦的深厚渊源也为这项捐赠增添了动人的注脚。


崔之骍与家中亲人合照


潘保根还说,他非常感谢复旦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对这一善举的高度重视,专门举行捐赠仪式。他也非常感谢《复旦人》的报道,“使无私大爱精神发扬广大,鼓舞人们向前行”。



捐赠鸣谢仪式合影


另据了解,目前,崔之骍新生奖学金已立项完成,今年将作为本科生新生奖学金首次发放。今后的每一年,这份大爱都将惠及复旦学子,超越生死而长存。


而崔之骍牵挂与奉献了一辈子的子弟学校,如今也已呈现新的风貌。上世纪末,子弟学校分为复旦附小和复旦二附中,后来又合二为一,更名为复旦大学第二附属学校,新的江湾校区也正式落成。潘保根相信,如果能看到如今的学校,崔之骍一定十分高兴;而同样,“这所学校不会忘记崔老师”。


2017年时潘保根拍摄的复旦附小与复旦二附中


采访接近尾声时,潘保根拿出纸笔,一笔一画写了一首小诗,表达对崔之骍的怀念与赞美。其中有一句:“你是我们的诗篇,读你千遍不厌倦。”


是的,崔之骍老师的笑容定格在照片上,凝结在所有人的记忆中,她无私的爱也将长存于一代代复旦学子的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