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晚,“吴越踏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项目汇报之“踏歌行”中国传统舞蹈专场演出在复旦大学相辉堂顺利举行。复旦大学学生舞蹈团携复旦大学民乐团、复旦大学演讲与口才协会、复旦大学笛箫协会、复旦大学书画协会、复旦大学古诗词协会,为现场观众带来了一场传统文化与艺术的视听盛宴。
零距离起舞浸入式演出初尝试
演出正式开始之前,在相辉堂的外墙、大厅以及北堂的观众席上演的特别演出,是复旦大学学生舞蹈团对“浸入式演出”的初尝试。这种“浸入式演出”结合舞蹈、展览、互动为一体,实现了舞者与观众的零距离接触。从相辉堂外墙,到南堂大厅一角,再至北堂观众席,任意一处皆可成为舞台。观众可以近距离感受到舞者的一颦一动,随着舞者一起进入如梦的情境,甚至成为演出中的一员。
这一场零距离的起舞打破了舞台和展示区与观者之间的“第四堵墙”,以互动视角观看演出,欣赏汉唐舞,走进中国传统文化。
虽然演员们并不是专业的舞者,但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对汉唐古典舞、对中国传统文化拥有各不相同的独特见解。他们以百分百的专注和真诚,用朴实的肢体语言表达自己对中国传统舞蹈的理解,诠释对特定社会背景下人们精神风貌的认知。在和专业院校老师的交流中,也迸发出许多火花。
今年暑期面向在校师生开展的汉唐古典舞暑期体验营,成功吸纳了一批优秀学员共同加入此次专场演出中。此外,系列活动还包括汉唐古典舞教学工作坊、“汉魏舞蹈的审美风范”讲座、“装束复原——中国仕女服装演变略论”讲座、“顶尖舞者进校园”讲座以及最终的“踏歌行”中国传统舞蹈专场演出,跨越秋冬,带领大家穿越千年,走近“吴越踏歌”,以舞蹈为窗口,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开场的起式,演员们像是刚刚出土的陶俑,一个个活了起来,长袖翩翩、质朴而庄重。紧随其后的《响屐舞》原是春秋时期宫廷中的著名舞蹈,由越女西施首创,其舞蹈形式为脚穿木屐、裙缀小铃,舞动时木屐踏地与裙缀铃铛搭配响起,别有一番风韵,展现春秋时期文化百家争鸣背景下自然唯美、自由洒脱的舞蹈风格和审美意蕴。
从舞蹈《月下独酌》中,能够感受到李白失意中依然旷达乐观、放浪形骸、狂荡不羁的豪放个性。而舞蹈《相和歌》又为我们展现出一幅无拘无束、幸福生活的妙龄女子休闲自得的流动画卷,也体现了当时人民生活富足,爱好广泛,国家政治稳定,君喜民爱的舞美情操。
“中国舞蹈是中国文化一颗璀璨的明珠,与传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她用身体的语言,形象地记录了中国这个文明古国的功过成败、荣辱盛衰。”从中我们既能获悉古代的乐舞风尚和舞人传奇,感知中国舞蹈的辉煌与美妙,又能领略华夏礼乐之邦的非凡风采和气象,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与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