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您的位置: 工作动态
以城市传播推进有中国特色的一流传播学科 建设聚焦新媒介时代城市多元文化: 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18)开幕
时间:2018-12-03 作者:汪淑萍 来源:新闻学院

1129日至121日,“沟通城市:数字技术与多元文化——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在复旦大学举行。著名当代艺术家、麦克·阿瑟天才奖(MAC ARTHUR AWARD)获得者、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徐冰以“数字时代的文化呈现——以中国为方法”为题作主题演讲。来自快手、刺猬公社、新华网融媒体未来研究院、今日头条等新媒体行业的嘉宾与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建筑系和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的学者们就“数字技术、传播与都市文明的未来”展开跨界圆桌讨论。


聚焦新媒介语境下的中国城市传播实践,本次论坛下设12个主题,涉及文化实践、都市空间生产、移动性和城市意象、社会参与、社会变迁、城市认同、新媒介史、地理媒介和网络粉丝文化等多个侧面。论坛共收到论文近100篇。从当下中国城市中鲜活的经验材料出发,这些研究意图在信息传递、社会交往、意义生成多个层面,共同探讨传播之于城市的意义。

与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签约合作共建的澳门科技大学澳门传媒研究中心、广州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城市创新传播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负责人共同参与论坛。


城市是现代媒介的发生地,传播学的研究与现代城市发展紧密相连。当前,席卷全球的移动网络技术正狂飙突进,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传播革命,百年前芝加哥学派描绘的报纸与城市之关系正在发生巨变。在这一数字媒体时代,传播对于城市沟通的意义得以凸显,移动传播开启了激发新型社会实践、重建城市价值的崭新场域。上海提出的“卓越全球城市”规划是顺应这一趋势的例证。移动新媒体创造了现代城市的新型传播状态,构建与之相适应的现代传播网络已迫在眉睫。新闻传播学界需要反思传播学的基本内涵,进行基于本土化经验的传播研究及理论创新。为此,应借此重大契机,展示本学科在城市及新媒体研究方面的独特视角与价值,充分进行跨学科的交流对话,实践新闻传播学研究的转型。

以之为背景,本次论坛圆桌致力于通过与业界同仁和跨学科学者的深度沟通,推动对中国社会当下新技术、城市化进程中公共生活的深入理解。共享单车、电商、大众点评、全球民宿……许多新媒体实践话题被囊括在讨论范围内。而“万物皆媒”、媒介融合等城市与媒介的新话题也没有缺席。圆桌之上,城市被理解为一种融合了地理网络、交往网络、信息网络、意义网络的动态交流系统,学者们期待进一步通过传播创造中国城市的社会生活与公共价值。

据悉,作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唯一的传播学重点研究基地,在最新一轮全国基地评比中位列第4的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已连续12年以城市传播为聚焦点举办学术论坛。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在复旦大学校方指导下,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近几年正不断开拓学术研究的广度和深度,确立自己的学术话语权,为打造一个在世界学术舞台上有自己位置、有中国特色、复旦特点,并且受同行认可和尊重的一流传播学科而努力。

(摄影:陈鑫盛 张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