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晚,正大体育馆内,复旦人欢庆的声音如浪潮般跃起,在红色和金色的海洋里欢腾。距离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还有两天,由复旦师生自编自导的“我和我的祖国——复旦大学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主题歌会”在正大体育馆上演,焦扬等校党政领导,秦绍德、王生洪等学校老领导,蔡彤校董,上海医学院党政领导,中国银行上海分行行长、校友赵蓉,各院系、部处、附属医院相关负责人以及3000余名师生、校友一起观看演出,共同书写一段属于复旦人的国庆记忆。
传统与流行并重 艺术与科技交融
以歌舞形式呈现复旦与祖国共成长的历程
以“复旦和祖国共成长”为线索,歌会分为“我和我的祖国”“我的祖国我建设”“我的祖国我歌唱”“我的祖国我奋斗”四个篇章,以朗诵、独唱、合唱、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讴歌新中国的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表达复旦人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和美好祝愿,向新中国70周年华诞献礼。
复旦元素与爱国元素相融是这场歌会的一大亮点。由哲学学院教授郑召利带领复旦剧社学生朗诵的《共产党宣言》拉开了全场演出的序幕。复旦大学老校长陈望道是《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的翻译者,以他为原型创作的舞蹈《望道》以直抵人心的力量赢得了现场雷鸣般的掌声。
鲜艳的巨幅国旗在全场传递,掀起了歌会的第一个高潮。新中国成立以来复旦的一个个发展瞬间,在校友任科来的歌声《追寻》中,感动了全场的师生。
复旦大学教工合唱团、教工舞蹈团和退休教工合唱团共同唱响四首歌曲《我为祖国献石油》、《我爱这蓝色的海洋》、《我们走在大路上》与《团结就是力量》等富有浓郁时代特征的歌曲,展现了新中国成立后复旦师生响应祖国号召奔赴四面八方,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的壮志与豪情。《红旗飘飘》开演之前,一段讲述复旦校史及承载校友寄语的视频同步播放,奋斗在各个岗位上的复旦人共同祝福祖国生日快乐。
传统与流行并重,是歌会的一大特色。在节目单上,除了能看到《爱我中华》《走进新时代》等传统大型歌会上的保留曲目外,也不乏《龙的传人》、《中国话》等既有爱国情怀又富含流行元素的歌曲,以求更贴近“00后”学生们的审美趣味。
在曲风诠释上,主创团队也力求挖掘老歌中的新元素,为传统赋予当代特征。创作于上世纪80年代的经典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其演唱方式主要为女声独唱或合唱,此次歌会上,主创匠心独运地改编为儿童歌舞的形式,由复旦大学附设幼儿园、第二附属学校小学部、中学部以及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的学生共同演绎。“儿童代表了民族的未来,用童声来演绎‘希望’,这是我们对这首歌曲的新诠释。”总导演、艺术教育中心副主任陈寅如是说。
本次歌会的舞美效果体现了科技与艺术的交融,35米宽、8.5米高的屏幕竖立在正大体育馆中央,屏幕下方连接着400多块LED屏组成的地屏,为现场观众提供浸入式的观看体验。在歌曲《春天的故事》和《走进新时代》的改编独唱节目中,陈寅走上舞台一展歌喉,她身着的一袭白裙暗藏玄机。得益于先进的技术和精准的操控,演唱过程中,裙身开出的花朵与大屏和地屏无缝衔接,声景交融,如梦如幻,成为本场歌会的一抹亮色。
到场的学生观众身着红、蓝、橙、绿四色汗衫,分列为“爱国”“励志”“求真”“力行”四大方阵。在拉歌环节,他们接力合唱《大中国》《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中国》《我的中国心》《歌唱祖国》,揭开了“我的祖国我奋斗”的歌会篇章。拉歌过程中,舞台的边界消弭,正大体育馆成为欢歌的海洋,他们纵情歌唱,交相辉映,唱出复旦青年的最强音,将本场演出推向高潮。
在药学院程能能教授和生命科学学院宋艺演唱的《不忘初心》歌声中,复旦大学70年来的发展历程在大屏幕上一一呈现,2019年“钟扬式”好团队教师代表带来的一首“共筑中国梦”,共同将现场推向又一个高潮。
全年龄段参与演出 倾心倾力筹备节目
让现场成为集体歌唱祖国的大联欢
歌会的众多表演者中,有年逾八十、与祖国共成长的复旦老教授,也有稚嫩懵懂、“要送给祖国妈妈一朵世界上最好看的向日葵”的“复二代”小朋友。
复旦大学退休教工合唱团的老团长府寿宽和黄仲贤是所有表演者中最年长的两位,据他们介绍,合唱团中有28名团员参与了本次演出,平均年龄约为70岁。府寿宽曾任高分子系系主任,退休后加入了合唱团,三年前已经退团,听说了这场歌会之后,毫无犹豫地决定“复出”。黄仲贤退休前在化学系工作,近年来因听力严重下降,很少再参与演出任务,在他看来,这次活动意义非凡,他“发自内心地想来”,因为听力原因,排练过程于他而言显得格外艰辛,但他依然感到由衷开心,“我们这辈人经历过从‘穷国’到‘强国’的进程,对新中国在党中央领导下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真的很想从心底里去歌唱我们的祖国。”
歌舞《在希望的田野上》的表演者是整场歌会中最年轻的团队。演出时,复旦第二附属学校小学部一年级的陆杨羽菲身穿红色连衣裙,站在一片“金黄的麦田”中领唱,在她的左侧,头戴向日葵发饰、身穿黄色纱裙的小朋友们手持扇子翩翩起舞,歌曲首章结束后,初、高中部的同学从两侧上台,共同唱响“我们世世代代在这田野上奋斗,为她幸福为她增光”。
上台之前,陆杨羽菲说:“我想要送给祖国妈妈一朵世界上最好看的向日葵,祝祖国妈妈越来越美好。”
据指导老师花白介绍,小演员的排练从8月初就开始了,排练的过程于他们而言也是一次成长,“不少小朋友最开始上蹿下跳、不太听指令,两个月以后,他们学会了合作,慢慢意识到了自己是集体的一部分。”
《我是一个中国人》是京歌合唱形式的表演曲目,由复旦二附校小学部、余音社和复旦大学留学生代表共同演绎。从印尼来华留学的博士生黄燕萍是节目的表演者之一,作为华人,她表示“唱这首歌时有一种落叶归根的感觉”。来华一年的古巴交换生张晓丽主动报名参演,她表示,“很高兴能参加中国的国庆活动,中国人确实应该为国家的成就感到骄傲,中国对我来说就像一个美丽的惊喜,我爱中国!”
身着五十六个民族的服装,在台上载歌载舞,为人耳熟能详的歌曲《爱我中华》被去年的“一二·九”歌会冠军、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合唱团演绎得更具朝气和活力。“这个节目展现了各民族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的欣欣向荣,弘扬民族团结的精神,是我们当代青年心声!”,合唱团成员、国务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俞佳慧如是说。学生观众武子枭非常钟爱这个节目,“象征着五十六个民族同声相应,一种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为了呈现一场高质量的视听盛宴,艺术教育中心主创团队从7月就开始就投入到筹备工作中。虽然过程很辛苦,但他们为接到这个任务感到荣幸。“能够以导演和演员的双重身份参与进这场歌会,亲身为祖国歌唱,我感到非常幸福。”陈寅说,“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团委、总务处、保卫处等学校各个部门的支持,大家都是希望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歌会现场成为集体歌唱祖国的大联欢!”
“非常震撼,非常有正能量!”
精心编排制造一场刻骨铭心的记忆
“非常震撼,非常有正能量!”软件学院校友林海从彩排起就在正大体育馆观看演出,在他看来,整场演出编排紧凑,主持人经验丰富,表演者演绎到位,节目内容也非常贴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主题。与他同行的徐女士则对以历史为脉络的叙事方式感到印象深刻,此外,现场的舞美效果也让她感觉惊艳,“几何图形组成的地屏很新颖,LED屏与灯光相得益彰,非常大气!”。
歌会主持人之一是援藏三年刚刚回来的附属肿瘤医院医生龙子雯。这是他第一次主持这么大规模的晚会,“很震撼!”诸多节目中,他感觉最抓眼球的是舞蹈《望道》 ,“不仅是舞美效果很好,而且把复旦的精神和气息一下子展现了出来。”
药学院2019级本科新生王嘉楠最喜欢《在希望的田野上》这个节目,因为“小朋友们很有活力,代表了祖国的希望与未来,和这首歌很搭”。
经济学院的吕一伟是主动报名来到歌会现场的,他坦言,拉歌是唤起他爱国意识的一个重要环节,“和这么多同学、老师一起庆祝共和国70华诞,共同制造了一场刻骨铭心的记忆!”
团委副书记甲干初是歌会的执行统筹,为了落实方方面面的细节,及时解决各种突发情况,这几天,她不是在正大体育场里就是在前往正大体育场的路上,歌会落幕时,她感觉自己紧绷的神经才渐渐舒缓下来,观众的热烈反应让她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过程虽然辛苦,但是值得!这会成为我工作生涯中的重要记忆!”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
“你是我的一切我的全部,向往你的向往,幸福你的幸福!”不忘初心,复旦人,继续前进,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