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您的位置: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407位复旦青年接力24年讲述一个故事!主题原创话剧《西望》上演
时间:2022-11-29 作者:系统管理员 来源:复旦大学党委教师工作部

“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11月28日晚19:00,以复旦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接续奋斗24年支教事迹为背景的主题原创话剧《西望》在相辉堂北堂上演。校党委书记焦扬、校长金力、党委副书记尹冬梅等与历届研支团队员代表、学校师生一同观看了演出。

复旦大学是最早响应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关于启动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项目号召的高校之一,1998年遴选成立首届研究生支教团,1999年开始派遣至宁夏“西海固”地区开展支教服务。2003年,复旦人演绎了属于我们自己的支教故事——《托起明天的太阳》。该话剧由复旦艺教中心老师经半年赴当地与支教队员同吃同住,编写剧本并由复旦学生倾力演出,讲述了复旦大学研究生到宁夏支教的故事。

时光流转二十年,《西望》既是2003年话剧《托起明天的太阳》的回响,也是研支团成长和参与西部扶贫、乡村振兴的缩影。时代各有不同,青春一脉相承。

“一年很短,一生很长”

演出开始前,焦扬、金力会见了部分研支团队员代表和长期以来支持研支团发展和支教地建设的企业代表和爱心人士。焦扬指出,研支团队员们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在支教地既为当地带去了改变,也改变了自己的未来。

焦扬与上港足球俱乐部董事长张敏回忆了2019年共同前往研支团支教点、宁夏西海固地区的调研,以及由第二十届研究生支教团队员阿卜杜米吉提·艾麦提建立的第一支将台中学足球队,深深为将台中学的孩子们积极向上、乐观努力的精神所感动。

话剧角色原型之一、第二届研究生支教团队员冯艾深情回忆自己在二十二年前的支教生活,表示这一年的时间使她收获良多:“志愿服务,人人能为,人人可为。支教一年,受益终身,感恩母校!”

“上好一堂最生动的‘大思政课’”

“话剧将复旦24年来青年人最感人的故事搬上舞台,展现了一代代复旦青年学子接力支教、接力奉献、接力奋斗的精神。”

“这是我们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最生动的教材。”首演结束,焦扬等校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向完成演出的师生们表示祝贺,感谢大家为复旦师生上了一堂生动的“大思政课”。 她表示,演员们的表演朴实、真诚,每一句台词都从心底流淌出来,极具感染力;舞台布景紧扣主题,如诗如画,精美绝伦。

话剧《西望》回应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对青年人的殷切希望,书写当代青年有志向、有抱负,乐于奉献的奋斗身影。研支团的队员们一代一代的接力,改变了西海固地区一代一代孩子们的命运。

“什么样的青年是好青年?你们在舞台上展现的就是好青年、就是复旦青年的代表。”此次演出,不少同学都曾支教过,他们把自己的故事搬上了舞台。“所有支教队员就是复旦的名片,学校师生是你们坚强后盾,师生们都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焦扬勉励支教过、即将前去支教的师生们,继续传扬复旦的精神、品格和胸怀,让“团结、服务、牺牲”的复旦精神在更多人身上得以延续,焕发出新时代的绚丽光彩。

“大家兼顾学业与工作,在舞台上把复旦最值得传扬的这一群人的故事记录了下来。”焦扬希望主创人员和剧组师生继续将剧目打磨完善,搬上更大的舞台,让一代代复旦学生通过话剧这一舞台艺术形式领会复旦人的品质、品格,共同学好这堂 “大思政课”。

“有一种艰辛,你没有经历过,就不知道其中的快乐”

复旦大学校团委以学校研究生支教团24年来的真实支教故事为创作原型,以复旦研支团为缩影,通过原创话剧《西望》,讲述支教故事,展现中国青年的青春理想与远大抱负。

2000年,复旦大学第二届研支团队员来到宁夏白崖中学。

“有一种生活,你没有经历过,就不知道其中的艰辛;有一种艰辛,你没有体会过,就不知道其中的快乐。”

2007年,复旦大学第九届研支团队员在宁夏三合中学募集资金修建水塔。

“西吉这块土地很穷,它缺水、缺电、缺钱,但是它一定不缺一样东西,那就是希望。

2019年,复旦大学第二十届研支团队员建立起宁夏将台中学的第一支足球队。

“我相信未来足球的种子会撒播到西部更广阔的地方去,成为更多西部孩子与外界沟通的窗口。

2018年,复旦大学派出驻村第一书记在云南省永平县吹响脱贫攻坚战最后的号角。

“你是说,我们佳佳的脚做了手术,就可以走路了?

2021年,复旦大学第二十三届研支团队员在宁夏西吉、在青海玉树、在新疆拜城、在四川喜德……

“哪一天你觉得有关系了,告诉我,我们一起往前走!

“有了第一步,才有第二步,走!

“现在的王民,不再是二十多年前的王民,不仅教学质量提上去了,而且更有能力为学生提供素质拓展的平台,就这么办!

24年,407人,《西望》的深情凝望

从宁夏、贵州两地,到宁夏西吉、贵州息烽、新疆拜城、云南永平、四川喜德、青海玉树六地十校,复旦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持续扎根一线,24年从未间断。

24年,407人,《西望》凝聚了研支团成员的共同期愿,也以青年之眼见证西部大地日新月异的变迁。

2020年11月16日,西吉县作为宁夏回族自治区最后一个贫困县实现脱贫摘帽。2020年11月23日,中国832个国家级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24年间,支教队员亲身见证支教地告别贫困的历史进程。

剧中“麦子老师”的原型就是第23届前往新疆拜城的麦合力亚克孜·吐尔孙尼亚孜,她说,“零几年的支教队员和我们去支教时不一样,在我们这个阶段不需要解决像水源问题这样类似的困难。他们克服了更多阻碍与艰辛,这种传承、奉献、不畏困难的志愿精神,让我感动。”

谈及剧本的创作过程,编剧、第25届研支团队员肖淑方说,“在把真实故事改编成剧本的时候,很难覆盖全貌,因为我们想通过《西望》这部剧反映复旦研支团24年来的发展变迁。”通过十数次、数十小时的采访交流,她认识到,每一位研支团成员对支教事业都有着自身独特的理解,但共同点是,支教事业对每个人的人生轨迹都有着或大或小的改变,是他们由被引导者的身份走向引导他人,回馈社会的重要的过渡。“成长,就是我们用24年讲述的故事。”

曾前往四川喜德向荣中学的23届研支团队员罗炜,在剧中饰演自己。在他看来,复旦研支团用24年讲述了一个故事,“这是一个人与一群人、一所学校、一片土地的故事,这个故事关于奋斗,关于理想,关于青春。就好像是蒲公英一样,我们的到来只是一阵风,把蒲公英上的种子吹到更广阔的大地上,给原本贫瘠的土地增添生机和活力。”

第12届研支团宁夏将台中学队员沈硕也来到了演出现场,台上的故事使他回想起自己的支教经历,对于他来说,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一年,是改变人生的一年。回望十多年前的经历,让他们终生难忘的是躺在宁夏的操场仰望星空和学生的每一瞬光彩。“当时有一个参加演讲比赛的小朋友,一直都挺没信心的,她一直来我们宿舍练习,我们老师就一直鼓励她。后来她去县里代表学校比赛,演讲的题目是《我的父亲》。我站在台下看着她,这种心情很难用语言表达。她的名字,我现在还深深记得。”

敢想敢为,善作善成

24年来,复旦大学研支团坚守初心,奋发不怠,深入西部,深入基层,深入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一届届研支团成员们种下种子,以爱浇灌静待花开。

如今,第24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正在支教地开展服务,第25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已经招募完毕,等待接过炬火,踏上征程。

第25届研支团队员李大武作为演员参与到了话剧的制作与演出中来,他在剧中饰演的是阿卜的学生、热爱足球的少年赵志强。他对《西望》怀着深深的感情,也期待着未来的支教生活:“我希望能够通过自己这一年的努力去尽可能帮助他们有更好的发展空间,让他们尽可能走向自己理想的未来。这也是我去西部支教的最大愿望和初心。”

“去年,我们策划了与研支团支教点学校的书信对接活动,收集学生信息卡片的时候,我看到将台中学的孩子们自我介绍中常常出现‘足球’这个词,有把它当爱好的,也有把它当梦想的。我一开始以为是因为这个年纪的孩子喜欢这些运动,但又困惑地发现其他学校的孩子几乎不会提到足球。后来我才意识到,这是因为在将台有足球队。只有接触,才会有了解;有了了解,才会有选择;有了选择,才会有梦想。”第25届研支团队员梅一晨表达了她参与《西望》制作的初心,希望能让将台足球队的故事在各个支教点以不同的形式上演。

“是梦想更是信仰,研支团等我!“现场观众、2020级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本科生李丹阳在观看《西望》后,有泪水,也有思考,“我开始反思,作为在象牙塔中生活的高校学子,是不是离人民生活太远,是不是离祖国大地上的另一端太远。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去感受、经历真实的民风民情,为推动教育公平、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切切实实地出一份力,是我们这一代青年的责任。”

原创话剧《西望》还将继续,复旦研支团的故事将在接力中绽放更多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