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作出了战略部署,明确提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这一重要论断,牢牢把握住了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牢牢把握住了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需要全社会合力的内在规律,对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办好教育提供了强大支撑、指明了努力方向。
教育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一项需要由家庭、学校、政府、社会等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只有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各方面形成合力,构建家庭、学校、政府、社会为一体的教育格局,分工合作、密切配合、各尽其责,在不同层面寻找不同的教育侧重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才能营造学生成长成才的健康环境,更好地实现我们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全社会形成教育合力,首先要强调家庭的教育责任,并形成家校一体化的育人机制。家庭在引导和帮助青少年树立远大理想信念和正确价值取向上,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青少年是家庭的未来和希望,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为全面提升育人水平,就要建立健全家校一体化育人机制,以提升学生家长综合素质为目标,使教育体系更加完善有效。在日常教育中,学校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引入优秀家长教育课程,对学生家长开展教育及相关培训活动。还可以鼓励中小学充分利用家访、家长会、微信、电话、互联网等交流方式,调动学生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积极性,增进学校与家长的了解与合作。具备条件的地方还可以通过家长学校,为家庭教育提供法律法规、心理卫生、文化常识等方面的专业指导,帮助家长改进教育方法,纠正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全社会形成教育合力,各级党委就要把教育改革发展纳入议事日程,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熟悉教育、关心教育、研究教育。要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努力使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完善相关体制机制,深入改革创新,把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到学校工作各方面,为学校办学安全托底,解决学校后顾之忧,维护老师和学校应有的尊严,保护学生生命安全。还要多关注和解决教育领域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充分激发教育事业发展活力。
全社会形成教育合力,需要共同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形成共识,一致行动。面对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各类社会公共文化教育服务机构,同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一样,都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在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必须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根本遵循,贯通校内外多种教育形式,把少年宫、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等各类校外文化体育等场所建设成为开放多元、充满活力的教育平台,与各级各类学校和家庭一起形成教育合力共同育人,为培养一代新人提供更大空间。
全社会形成教育合力,要求教育、妇联等部门统筹协调社会资源支持服务家庭教育,加快形成家庭教育社会支持网络,推动家庭、学校、社会密切配合,共同促进少年儿童身心健康成长,让广大青少年学生既有真才实学,又不断增进个人道德修养、社会担当、家国情怀,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已经踏上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全社会要着眼于国家发展战略,共同承担起立德树人的责任,积极作为,形成合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努力。(本报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