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您的位置: 工作动态
“我希望培养出带‘烟火气’的学生”
时间:2022-09-28 作者:魏羽彤 来源:复旦大学



安静的化学楼实验室里,孙兴文身着白大褂,戴着厚实的护目镜,放轻脚步从学生身边走过,偶尔停下来对实验操作进行指正。从2007年任教开始,孙兴文在化学楼的几个实验室里穿梭,度过了数不清多少个这样的日子。

图片




刚刚过去的第38个教师节里,孙兴文凭借在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方面的卓越贡献,被评选为“钟扬式”好老师。“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过硬本领。”这是孙兴文对“钟扬式”好老师标准的诠释,也是他在任职过程中对自己的规诫。


图片


课堂要传递知识,更要创造智慧


9月13日傍晚,初秋校园里狂风裹挟着细雨,孙兴文《化学与中国文明》的课堂里座无虚席。离上课还有10分钟,孙兴文匆匆走进教室,熟练地设置好课件,为受疫情影响无法来到线下课堂的学生调试好录制设备。铃声准时响起,孙兴文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情绪高昂、声音洪亮:“同学们好,欢迎各位,现在我们开始上课。”


十多年前,当时化学系的教学副主任高翔联系孙兴文,希望他着手开设一门讲授中国文明里的化学的通识课程,孙兴文没多想答应了下来,现在他笑称当初的这个决定是“无知者无畏”,“备课的工作量实在是太大了。”


《本草纲目》《天工开物》等传统文献、渑池之会一类的历史故事,都是孙兴文信手拈来的讲课素材。他旁征博引各类民间传说和生活物件丰富课堂。“我教这门课后,就特别爱看杂书。”孙兴文向学生们打趣道。但很少有人知道,为了呈现尽可能完美的课堂,这看似轻松的一句话背后,是积年累月的苦功。


不同于自己熟悉的有机化学领域,通识课程是以化学为隐线向学生介绍中国文明,很多不确定的内容需要查证。孙兴文还曾就备课过程中遇到的不太了解的古文字去请教中文系的段怀清教授。“要给学生讲清楚文物背后的知识,不能纯粹讲化学理论,更要传授文物所蕴含的文化,这是这门课设置的初衷。”孙兴文说。


入职的15年里,孙兴文每年进行不少于240学时的教学工作,先后承担15门课程的讲授,长期的教学实践使他明白,课堂的搭建是一项不断沉淀的长期项目。孙兴文谈到:“我反对照着课件读知识点这种填鸭式教育,课堂不该是这样的。”孙兴文在意的是,剥离了分数和作业,学生在未来的某天回想这门课程时,能够留下什么东西,“当学生通过回忆我的课堂内容帮助他们理解和解决生活问题时,说明我留下来的就是化学思维,是智慧。”


图片


有学生曾和孙兴文分享自己正在看的电视剧。学生偶然发现影片里的白瓷有化学常识性错误,便一帧一帧截图给孙兴文,向他请教。“我一看,确实不对。”孙兴文笑着回忆,“这是把课堂知识内化为个人智慧用到生活中去了。”那次交流恰好就是孙兴文向往的最理想的教育成果。正如他常说的:“我想要带给同学们的是一种有逻辑的化学思维,即使不懂,有思维也不会贸然下结论。”

伴着风雨声,孙兴文这节《化学与中国文明》准时在铃声响起时结束。虽然宣布下课,但孙兴文和学生们都不着急离开课堂。讲台上的孙兴文被一群好奇、求知的年轻面庞簇拥起来,一个又一个刨根问底的问题从课堂、从生活而来,连缀成孙兴文想要为学生铺就的智慧之路。


理科教师也要有人文情怀和历史视野


闲暇时光里,孙兴文的第一爱好是逛博物馆。谈起博物馆,孙兴文连表情都变得生动:“博物馆的摆设是很有意思的,在有限的空间内将文物按照人类进程摆放,你能很清晰地看到历史和文明发展留给我们的璀璨遗产。”而将这些遗产的意义和智慧溶在课堂教学里传递给学生,是超越理论知识的育人工程,也是孙兴文作为教师给自己立下的使命。

“我希望培养出带‘烟火气’的学生,复旦学子应该是带有人文情怀的活生生的生命个体。”他说。

在孙兴文看来,博物馆里陈列的历史记忆是传递智慧炬火的接力棒,有丰厚的教育意味。除了枯燥的化学理论,孙兴文更想向学生传递人生的道理,教会他们用辩证思维看问题,“不是每件事都能达到它最初的目标,但往某个方向持续思考和实践,智慧最终是会开花结果的。”

2018年6月13日,复旦大学举行课程思政建设现场交流推进会。推进会上,孙兴文讲授的《有机化学》结合学科专业特色,将思政之“盐”溶入教育之“汤”,得到听课师生的一致好评。在这堂《有机化学》课上,孙兴文调动宽阔的历史视野,从18世纪至19世纪外国科学家制备单质氟的探索,讲到上世纪投身国防建设的科学家事迹,不仅讲授专业知识,更有对求真求实科学精神和科研工作者理想责任的启发引导,让学生们思考良多。


图片


“在孙老师的课上,我收获了责任与担当、理想与抱负。”化学系学生郭子兴对孙兴文的课堂颇有感悟。他说,孙兴文常在课堂上征引古今中外优秀化学家的卓越成果,邀学生们见证科研前辈们开创的科研道路,鼓励运用所学继续在这条道路上躬耕,“孙老师用自己的思想与热血,引导学生在仰望星空的同时脚踏大地,树立起坚定的人生理想,成为对社会有用的栋梁之材。”

正是自身怀有一颗赤诚的心,满溢着人文情怀和历史视野,孙兴文才能在课堂上,春风化雨般引导学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


前路漫漫,求索教师理想


孙兴文至今还记得刚入职复旦的那个夏天,自己怀揣着进入教师行业的兴奋,仰望复旦熠熠的星光,立志在这里践行自己“成为优秀人民教师”的理想。

2008年7月,孙兴文担任2007级化学系本科生辅导员。和98个优秀复旦学子一起成长的三年,至今仍是孙兴文最珍贵的回忆。2009年暑假,孙兴文以辅导员身份和7位学生一起去陈家坝小学支教,震后的陈家坝居住环境不太好,孙兴文每晚只能住在临时板房里,但和学生们并肩工作,让孙兴文更深刻体会了言传身教的意义,“和学生组成团队,为震后的人民做一些我们力所能及的事,让我们都收获了成长。”担任辅导员工作的经历,让孙兴文从博士毕业后才踏入复旦的“陌生人”,真正蜕变成为复旦人。


图片


疫情期间,教学方式发生大调整,但学生们积极的反馈给孙兴文提高课堂质量的精神力量,他说,“同学们的肯定让我有了信心和勇气,让我更坚定地想要做好自己的教学工作。”

被评选为今年的“钟扬式”好老师,孙兴文在感到荣幸的同时也体会到身上担子沉甸甸的重量:“我想向钟扬老师致敬,他言为士则,行为世范,他锲而不舍的工匠精神、不畏艰难追求科学真理、呕心沥血为国育才,都是我永远学习的榜样。他是复旦的骄傲,更是我们教师的丰碑。”

三尺讲台是立德树人、为国育才的主阵地。孙兴文时刻提醒自己: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言传身教,做好学生的引路人。